发表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新征程,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使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技创新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强国意味着国家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量,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习对科技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纵观世界主要科技强国,从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结果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科学强。科技强国应能把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产出的科学研究成果占世界较大比例并取得一批影响世界科学进程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开拓科学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科学大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和学派,在若干重大科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英法德美等科技强国先后成为世界的主要科学中心,在历史不同时期甚至今天都在主导世界重大科学发现,科学综合实力仍遥遥领先。
二是技术强。科技强国应能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若干前沿技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涌现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技术水平从跟跑和并跑为主向领跑为主转变,成为世界技术引领者。英法德美等科技强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了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引领了世界技术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
三是创新强。科技强国应拥有一批世界科技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一批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涌现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化,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园区,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英法德美等科技强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引领世界,而且在每一次产业变革中都引领世界,推动产业发展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研范式、创新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国在各个主要方面和主要领域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变量和决定因素。习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强有力科技支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采取发展新方式,培育增长新动能,迈向产业新赛道,这对科技创新提出重大需求和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缺乏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等,高质量发展面临科技瓶颈制约。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有助于牢牢把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防范化解科技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推动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有的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技术民族主义,逆全球化潮流而动,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构成严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需要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不仅大幅提升中国科技实力,也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不仅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繁荣和改善人类福祉;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有利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科技体制和基础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制,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发挥我国科技体制的独特优越性。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支持有机结合的制度。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创新价值、绩效、贡献的评价导向。加强知识产权法制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对高价值知识产权的资助激励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基础能力。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系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关键科学仪器、基础软件、高端科研试剂等攻关。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新突破。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四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五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激发活力为核心,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坚决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导向。
六是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强化开放合作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继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稳定的环境。